
2025年9月27日,由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承办的“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国际关系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南安楼隆重开幕。本次研讨会除三所发起高校外,还特邀云南大学共同参与。四校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强化教育根基、培养复合型人才、深化学术合作”为主旨,围绕国际关系与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建言献策。
开幕式:共话育人使命,凝聚校际共识
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长沈燕清教授主持。她首先代表主办方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出三校共建的研讨会已成为国际关系领域高层次交流平台,云南大学的加入为交流注入新活力,期待各方围绕核心议题深入探讨,凝聚共识。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牛军凯教授回顾了研讨会自创办五届以来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学院在从东南亚研究机构向国际关系学院转型的过程中,面临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平衡难题,以及区域国别学发展路径的探索挑战。他强调,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应始终服务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党委书记朱政辉提出,当前全球格局深刻演变与人工智能革命带来双重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国际关系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开阔的国际视野,更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担当。他呼吁推动学术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加强实践环节,切实提升学生应对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李涛研究员介绍了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科的演进历程与区域研究的整体布局。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他仍希望依托四校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国际关系专题教学改革,优化学科建设路径,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院长高艳杰教授将研讨会定位为“亲友聚会与学术沙龙”,强调其在传承校际情谊、凝聚青年学者方面的重要意义。他回顾了学院在转型中的探索之路,指出贯穿始终的,正是对动态平衡与实质性突破的不懈追求。同时,他提出校际合作应依托教材共建、人才互动等具体举措扎实推进,并期待未来在广州、昆明等地延续这一兼具学术价值与情感温度的交流平台。

主旨发言:四大维度勾勒人才培养完整链条
开幕式后半段,研讨会进入主旨发言环节,由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长冯立军教授主持。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孙兴杰教授以《国际评论写作的一些体会》为题,系统阐述了国际评论写作的重要性、内容选择、准备工作及写作风格。他强调国际评论是传播中国故事、检验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实践,提醒学者研究成果不仅要“做得好”,更要“讲得好”。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贺喜副研究员以《国内国际关系等相关专业中〈拉丁美洲研究〉课程设置的现状及相关建议》为题,深入分析了拉美研究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提出应依托侨校优势,将实地调研系统性地融入课程设计中,体现了对学科知识体系完善化的深入思考。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李涛研究员在《关于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创新培养的思考——以云南大学的实践为例》的发言中,详细阐释了“语言+专业+田野”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他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该模式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对特定区域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实践能力。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长张淼副教授以《区域国别学论文写作的问题与挑战:基于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2015-2025届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文本分析》为题,通过对297篇研究生论文的实证研究,精准指出了当前培养中存在的“跨学科融合不足”与“小语种资料运用欠缺”两大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系统性的课程优化解决方案。
对于主旨发言,冯立军教授总结指出,四位专家的发言视角独特,内容充实,环环相扣,共同绘制了一幅国际关系与区域国别学研究人才培养的立体图景,构建了一个从表达工具到研究工具,到知识体系,再到研究方法的完整逻辑链,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和多元的实践路径。

分组研讨:聚焦核心议题,共探培养路径
本次研讨会设有四大议题,涵盖区域国别调研实践、学科交叉融合、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育人生态构建等多个维度,来自四所高校的三十余位教师分享了教学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议题一
区域国别、国际问题实践与调研
与会学者聚焦实践调研的核心价值。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吴崇伯教授系统阐述了实地调研在获取一手资料和服务国家政策中的独特价值,并分享了全流程研究方法。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王付兵副教授展示了如何通过“思政引领、案例启发、原文感悟、实践传承”四个环节,将嘉庚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入华侨华人研究教学。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许可副教授比较了中西方国家安全学研究差异,探索了国家安全学与区域国别研究相结合的教学路径。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衣远副教授介绍了通过优化课程集群、设立专项资助等创新措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经验。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高莉莎副研究员分享了“语言+专业+田野”沉浸式培养模式在提升学生跨文化实践能力方面的显著成效。本组讨论达成共识,认为实践调研是区域国别研究的生命线,未来应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国家战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系统融合实地调研、跨学科理论与课程思政。

议题二
国际政治与区域国别学的交叉培养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赵思洋副教授分享了通过艺术课程与观展、海外调研等实践,以美学维度补充传统理性主义知识生产的探索。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刘计峰副教授指出区域国别学是“行政力量建构的学科”,其课程设计着重引导学生“祛魅”学科本质,梳理多元学术传统。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沈燕清教授直面教研失衡问题,分享了将国家课题与学生论文、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经验。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覃胜勇副教授分析了关键科技对区域权力格局的重塑作用,强调人才培养需兼具人文与科技素养。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张旭东副教授提出区域国别学应定位为“跨学科研究领域”,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王昭晖副教授则分享了比较政治与区域国别研究融合的具体课程实践。自由讨论中,学者们一致认为区域国别学是“新研究领域而非传统学科”,需加强教材建设,关注跨国问题,推动专业纳入人才选拔目录。

议题三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本研教学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邹应猛副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并对人才培养定位等关键问题提出深刻反思。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卓晔助理教授思考了人工智能如何促进教学资源整合与理论案例融合。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张舒翼助理教授指出学生深度认知能力不足等问题,呼吁加强研究方法论训练。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付宇珩副教授结合教学实践,强调在技术依赖背景下重塑人的核心竞争力与思维主体性的紧迫性。与会者一致认为,应加强研究方法训练,推动知识内化,逐步寻求人机协同的教育新路径。

议题四
构建一流育人生态、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何丽苹介绍了“培根铸魂、狠抓学风、就业导航”三维发力的育人策略。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辅导员李霞展示了“边疆·周边·世界”三维实践育人模式,依托地缘优势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团委书记肖丽玮分享了思想引领与实践育人融合的具体举措。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路介绍了“大思政赋能就业”的实践探索,引导学生实现“从追高薪到担使命”的转变。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党委书记邱旺土也参加了本组议题,强调人才培养需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引导学子在服务国家中实现价值。在自由讨论中,各校代表提出推动赛事跨校合作、交流保研经验、深化国际组织实习等多项目的合作设想,共同探索复合型国关人才培养新路径。

会议总结及闭幕式:凝聚共识,展望未来
闭幕式由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国际关系系主任衣远副教授主持。各小组代表分别就分议题研讨成果进行了总结汇报。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高莉莎副研究员代表“区域国别、国际问题实践与调研”小组,强调了实地调研作为学科生命线的重要性,并凝聚了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国家战略的共识。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王昭晖副教授代表“国际政治与区域国别学的交叉培养”小组,汇报了关于学科定位、资源建设与课程平衡的讨论成果。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付宇珩副教授代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本研教学”小组,总结了面对AI冲击,需强化研究方法训练、重塑人的思维主体性的核心观点。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路则代表“构建一流育人生态、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小组,分享了各校在思政引领、实践育人与就业导航方面的有效经验与合作设想。

最后,大会由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长冯立军教授作总结陈词。他高度评价本次研讨会,并系统概括了五大鲜明特点:第一,主题聚焦,紧密围绕区域国别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核心,凸显了交叉融合的学科前沿;第二,内容务实,讨论超越了纯理论探讨,高度聚焦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充分强调了知行合一的培养理念;第三,视角多元,四所高校呈现了各具特色、互补互建的培养模式,为构建多元一体的培养体系提供了丰富案例;第四,结构完整,研讨内容覆盖了从思政引领、课程教学到学生工作、就业导向的全过程,营造了本研贯通、三全育人的全局视野;第五,参与广泛,发言嘉宾涵盖老中青三代学者,既有学科带头人的宏观思考,也有一线教师的微观经验,体现了跨校协同的合作精神。

本次论坛是一次高质量、有深度且富有建设性的交流盛会。它不仅是各校人才培养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对未来区域国别学及相关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一次集体探索。与会各方一致认为,区域国别研究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次论坛将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推动各校继续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国际关系与区域国别人才培养迈向更高水平。
图片 | 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
文字 | 黄玮
审核 | 冯立军
终审 | 何丽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