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快讯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合作与交流 >> 交流快讯 >> 正文
【星洲日报】《鹭岛南望》专栏:包广将 | 知识自主与全球南方的新声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5日 点击数:

知识自主与全球南方的新声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教授 包广将

长期以来,全球知识生产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发展失衡,发达国家几乎垄断了绝大多数主流媒体话语及知识创造与传播。这种垄断不仅扭曲了世界对全球南方国家的认知,常常将全球南方视为问题丛生与知识贫瘠的代名词,也扭曲了全球南方国家对自我的认知与对世界的理解,使发展中国家难以摆脱依附性的知识视角和被俘虏的心智。

在此背景下,2025年10月1日至3日,厦门大学与印度尼西亚加查马达大学在历史文化名城日惹共同主办了“从亚非团结到全球南方合作:构建包容性国际秩序”国际学术会议。“去殖民”与“知识自主”被设为会议的核心议题,反映出全球南方高校对信息多元化、知识多样性的迫切追求,以及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知识对话平台的强烈愿望。

会议期间,厦门大学学者以“全球南方国家的知识自主”为题组织了特别讨论小组。这一议题与印度尼西亚方兴未艾的去殖民化浪潮紧密呼应。正如著名学者胡赛因•阿拉塔斯指出的那样,殖民主义最深远、最顽固的后果并非物质或经济层面的,而是思想与心理层面的烙印。对许多像马来西亚、印尼这样的全球南方国家而言,去殖民仍是一项未竟的历史任务。在这一语境下,“去殖民”与“知识自主”形成了一破一立、相辅相成的两股潮流:前者致力于解构根深蒂固的殖民思维,后者则着眼于构建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知识体系。

会议期间,学者们从多学科角度贡献了自己的见解,历史学者通过梳理亚非国家的交往史,打破了单一叙事的垄断,还原被西方历史叙事遮蔽的历史脉络;政治学者重新发掘本土政治传统(如印尼的“潘查希拉”)的现代价值,主张从自身实践中提炼新理论;国际关系学者则致力于非西方理论范式的建构。有学者从当今国际问题出发,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将符合自身利益的战争叙述为防御性、正义性行动,而将对手的行为定性为进攻性、非正义或非法的,关键就在于其对知识生产与传播渠道的垄断。长期以来,西方理论被奉为圭臬而常被视为普世标准,全球南方国家的丰富实践却被视为有待检验的“地方个案”。事实上,各地区的经验与智慧都应获得同等的尊重与呈现。

面对外界关于“是否在制造新壁垒”的疑问,与会学者展现出清醒的辩证思维。他们强调,全球南方所追求的自主知识,并非对抗性、排他性的知识,而是反对知识生产中的垄断性、殖民性与霸权性。我们所要解构的是知识中的殖民性,而非知识本身。正如,要分辨玫瑰花和玫瑰刺:我们需要去除的是扎人的刺,而不是抛弃整朵玫瑰花;既不能因为被刺伤就拒绝花香,也不该将玫瑰的芳香等同于所有鲜花的特质。只有秉持这种理性而开放的态度,才能超越简单的意识形态对抗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宣泄,展现成熟稳健的学术自觉与建设性。

值得注意的是,英文媒体在全球信息传播中的垄断,也是造成话语垄断及知识依附的重要原因。因此,保持华语、马来语等多语种信息来源,创造属于自身的自主知识与独立话语,显得尤为关键。在信息传播领域,《星洲日报》作为先锋之一,百年坚守,以独立报道、卓越报品闻名于世,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厦门大学与加查马达大学、马来亚大学等东南亚一流高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则是在知识生产领域推动全球南方知识自主的具体实践,共同发出全球南方国家的自主学术声音。在这一点上,厦门大学与《星洲日报》殊途同归,不谋而合,共同致力于信息多元、话语独立、知识自主的宏愿。

展望未来,日益自信的全球南方不应再仅仅充当全球信息与知识的原材料供应地,更应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话语的策源地;多姿多彩的亚洲不仅要成为全球知识的消费者,更要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知识生产者。唯有通过这一转变,方能真正打破知识垄断,实现全球知识生态的多元繁荣与持久平衡。

(《鹭岛南望》是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团队就马来西亚及东南亚相关国际问题共同撰写的评论文章专栏。本文是系列评论的第59评。文章仅为作者个人观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