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快讯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合作与交流 >> 交流快讯 >> 正文
【星洲日报】《鹭岛南望》专栏 | 同海異舟:馬中共譜守海之歌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9日 点击数:

同海異舟:馬中共譜守海之歌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

文萱婵 李汝 李安琪 杨烨琪 高睿萱

2019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倡议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强调区域合作是为新形势下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自2009年起,马中两国已共同制定多项海洋协同治理规划。2025年4月,习主席访马期间再次强调要"打造高水平战略性中马命运共同体",释放出长期化、机制化、稳定化的明确信号。

马来西亚是全球海洋生物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广袤的红树林、海草床与珊瑚礁生态,也设立了自然公园和海洋公园保护区。马中两国在这些海洋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但要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之间形成协同与全局性的区域合作态势,并非易事,仍需要多主体在协同框架下相互补位,并在差异中突破制度性壁垒。

今年暑假,我们团队有幸在学院的资助下前往吉隆坡和登嘉楼,走访了政府机构、高校、企业与社区,并考察国家级海洋公园的保育项目。从教室里的田野方法课,到实战中的全英文访谈环境;从办公室里的访谈,到保育站中的实地任务,再到渔村里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村民的互动,每一次经历都在拓展我们的视野。我们深刻认识到,海洋保护从来不被国界分割,它既是自然议题,也是社会议题,更关乎海洋命运共同体在跨文化、跨制度背景下如何携手合作。

大马的强社会网络特征令人印象深刻。政府之外, NGO 、企业、社区承担了大量实务工作。在雪兰莪自然公园,我们遇到了在地保育员,他熟知每片红树林的变化。当我们谈及外来企业参与的可能性时,他停下来,直视我们说:"我得先知道他们来干什么。"这句话没有敌意,反映地方管理者在引入外部力量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性要求﹣﹣任何合作都需要先经过上级部门审批与正式立案。对于管理者而言,这不仅是职责所在,也是确保保护区不被无序开发的重要防线。

高校是社区之间重要的桥梁,既担负着科研重任,也肩负着向公众普及知识的社会责任。马来亚大学通过 SERUAN SETU 项目,用传统器乐甘美兰演绎海草保护,让知识传播与生态保护和谐交织。登嘉楼大学海洋科学团队在实验室与海龟保育的沙滩之间穿梭以监测生态变化、给志愿者与游客普及知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在人才与科研上搭建两国合作桥梁,让人才和科研来往更加频繁。

企业的参与至关重要。我们在 OSMOSIS 会议室,看到厦大马校中国﹣东盟海洋学院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实习岗)、研究资助、基础研究等领域展开的多方面协作; SUNTAR 企业资助建立海水养殖技术的校企联合实验室;登嘉楼大学海洋与环境研究所曾获碧桂园太平洋景公司资助,停泊岛社区保育项目更是得到了森那美基金支持并建立海洋科学数据库,都让科研有了资金的底气。而 ALUNAN 集团则将科研与珊瑚种植融入公众参与项目,让环保成了体验项目的一部分。

我们与在地 NGO 接触较多,他们与大马政府、社区、企业资助者默契地配合。登嘉楼大学 SEATRU 在热浪岛设立海龟保护站,与 TAARAS 度假村集团共设研究教育基地;浪中岛 PULIHARA 海龟保护站、停泊岛 Fuze Ecoteer 数个海洋环境保护的在地社区组织,将旅游、科研、珊瑚礁保护与教育相结合。这些海龟保护站是我们调研中的高光时刻﹣﹣我们跟着指导员和志愿者学习他们的工作流程、保育的基础知识,了解 NGO 组织的运作方式。他们日复一日坚守岗位,支撑起每个科研项目的基层运作。可以说, NGO 是地方保育中重要的看门人。

社区主体是最贴近海洋与家园的行动者,他们具备动员能力、在地知识与社会网络,最能接地气地开展工作。热浪岛的 Reef Check 和停泊岛的 Anak Pulau 青年们常年投身于海龟救助、建立孵化场、珊瑚礁检测,还带动本地居民的参与,为本地青年提供培训与增加经济收入。这种以社区为核心的模式,让保护项目真正扎根于本地,既守护家园又走向多方共治。

同海异舟,互补共进。结合此次调研,我们认为马中未来合作或许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第一,中国可以带入技术、大数据分析与联合科研,与大马同步推进社区教育、文化与生态旅游;第二,建立多方参与的平台,促进多方主体间的信息共享、提升跨机构协作效率;第三,推动人才、设备、资金在跨国合作中的均衡流动,如设立马中联合实验室、共享监测站和专家学者互访计划,推动长期稳定的双向流动。

在人员、技术与资金等共性难题之下,马中尤其需要建立深入且长期的合作关系。合作过程最难的是理解与平等对话,正如马来亚大学教授跟我们分享的故事:社区希望被视为平等的伙伴,而非被教导的对象。同理,马中之间的合作尤其需要理解马中在交流节奏、决策方式上的文化差异,以此巩固信任建设。

海洋保护不仅是科学工程,更是社会工程。它需要稳定的制度、有温度的故事,以及资金的支撑和人员的坚守。跨越海峡的行程,让我们切实看到马中两国在资源、技术、文化与社会网络上的互补性。愿这片蓝色共识,在浪潮的往复中,沉淀为长久的信任与协作。

(本文是《鹭岛南望》系列评论的第56评,系厦门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区域实践:中国和马来西亚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机制研究》的成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