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快讯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合作与交流 >> 交流快讯 >> 正文
【星洲日报】《鹭岛南望》专栏:赵海立 | 柬泰之争,东盟之困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8日 点击数:

柬泰之争,东盟之困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教授 赵海立

7月24日上午,本就剑拔弩张的柬埔寨泰国边境地区,冲突再次升级。柬埔寨军方动用BM-21多管火箭炮,炮击泰国的多个边境地区,泰国则派出了多架次F16战斗机,一天内两次轰炸柬埔寨的军事指挥中心及其它设施,双方各有不少军人和平民在战火中丧生。作为这两个国家的近邻,我们都不禁担心,战火会不会快速延烧,引发类似俄乌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从而使整个地区陷入动荡?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两国的边境冲突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甚至冲突的烈度还会有所增加,但冲突向两国内地纵深延烧的可能性不大,更不可能快速向第三国蔓延。当然,即便如此,它对地区局势的负面影响将是深远的。

为什么说冲突的肇因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呢?首先,两国历史积怨与领土争端的复杂性一直存在。泰柬边境争端的根源可追溯至殖民时期的边界划分遗留问题。此类争议涉及民族情感与历史记忆,难以通过短期谈判妥协,成为周期性冲突的导火索。

其次,资源争夺的现实利益驱动冲突升级。近年有勘探显示,争议地区蕴藏价值6000亿美元的稀土资源。柬泰均不愿让步,经济利益成为冲突的现实推手。

再次,边境冲突被看作是国内政治博弈与权力斗争的延伸。就泰国而言,战争无疑是凸显军队地位的不二良方。当军方在国内政治博弈中不太有利时,往往可能诉诸战争,来增加己方在国内政治博弈中的筹码。在2023年大选,泰国军方成绩欠佳,未能继续执政。此后,在为泰党佩通坦上台后推行改革,试图削弱军方权力(如修改国防法,赋予首相及内阁方面更多军事管理权和防止军事夺权的发生,削弱军方经济控制,调整征兵制度,削减军费等),直接触动军方利益,双方矛盾不断升级。在本次边境冲突中,军方利用"电话门"事件,成功将佩通坦逼下首相宝座,用有军方背景的普谭代行首相职权。如果边境冲突持续的话,军方应该有充分的理由把持政权不放。

就柬埔寨而言,"子承父业"的合法性总让人质疑。作为军人出身的洪马内要想快速建功立业,有限的边境冲突和国际紧张局势也许是较好的选择。于是他们制造了"电话门"事件,一方面为搅乱泰国政局,另一方面为撕下"温情的面纱",从而递交了"冲突加剧"的邀请函。基于上述原因,柬泰两国在短期内很难做出实质性让步,重武器的使用标志着双方升级军事行动的能力和意愿,显示双方领导人不愿妥协的强硬态度。

当然,冲突的规模与范围较为有限,战火不会无节制地蔓延。首先,地理与战略目标具有局限性。双方冲突焦点集中于边境寺庙及周边争议地区,其核心诉求都是"捍卫主权象征"而非占领对方腹地。泰国关闭边境口岸、柬埔寨聚焦"自卫反击"的表态,均表明行动范围被严格限定在边境区域。两国内地经济核心区(如泰国曼谷、柬埔寨金边)从来都不是双方的军事打击目标。

其次,两国虽然需要国际冲突来转嫁国内矛盾,但他们需要的是局部的、可控的、有限的冲突,而非全面的、不可控的、激烈的战争,甚至他们只需要有冲突的表象即可。否则,形势可能适得其反,不可控的结局和全面战争的恶果都是他们所无法承受的。

再者,以目前两国复合相互依赖与融合的程度来衡量,双方总体上并没有深仇大恨,没非要置对方于死地。如果没有外部大国的威胁与支持,两国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进行全面地区战争,更不可能把战火延烧至第三国。在这个方面,其与俄乌冲突的背景有着天壤之别。

为此,对于冲突规模的有限性,柬泰双方心知肚明,国际社会也没有过分反应。所以,为防止平民受到伤害,泰国目前只转移了边境冲突地区的某些村民,规模相当有限;中国政府驻柬外交机构也只是提醒赴柬中国公民远离边境地区,并没有全境示警或撤侨。

但是,这场边境的局部冲突将对地区稳定和安全机制带来负面影响。继缅甸内乱之后,本次柬泰边境冲突无疑对东南亚的地区稳定带来另一次冲击。作为东盟共同体的两个成员国,没有把边境争端放在东盟安全机制的框架下解决,更是用武力对峙的方式,对东盟的协商与合作机制投下了一记沉默的否定票。另外,周边国家因担忧冲突扩散加强边境管控,提升军事实力,可能触发整个地区的"安全困境",从而严重影响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的建设进程。

换句话说,这场冲突带来的不仅是边境上的人员伤亡,更是对"东盟团结一致"这一核心理念的现实拷问。它撕开了东盟在地区安全事务中制度设计与政治意愿之间的裂痕,令"以对话促和平"的理念显得愈发苍白力。

(《鹭岛南望》是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团队就马来西亚及东南亚相关国际问题共同撰写的评论文章专栏。本文是系列评论的第55评。文章仅为作者个人观点。)


排版/陈翌安

审核/张淼

终审/何丽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