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快讯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合作与交流 >> 交流快讯 >> 正文
【星洲日报】《鹭岛南望》专栏 | 清洁能源合作:中国与东盟该如何发力?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9日 点击数:


清洁能源合作:中国与东盟该如何发力?

厦门大学清洁能源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

董鑫妍 刘浩 胥文雯 李垠鹏

特朗普重返白宫加剧了美国在全球环境保护领域领导力的流失,"对等关税"的推出进一步打击了光伏等新能源产品的国际贸易。在北极冰川不断融化、北极熊痛失家园的无奈与惋惜中,全世界迎来了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关键期。2015年,196个国家在联合国签定巴黎协定,确定了"碳中和"的目标,即2050年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得被全部吸收掉,实现净零排放。这不仅是给未来的承诺,更是对子孙后代的责任。"绿色发展"不再只是一个空头想法,而是全世界切实的努力。这十年来,在东南亚这片阳光足、雨林多的地方,油棕园空地上加装了太阳能板,专门吸收阳光发电;泰国也蓬府的风电场里,风力发电机也在不停转动﹣﹣东盟各国都在用实际行动响应这个目标。

中国和马来西亚是隔海相望的邻居,在清洁能源合作上成果丰硕。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将成熟的技术送到了彭亨,马来西亚符合环保规制的棕油产品也行销中国的乡野城镇。两国紧密合作,不光设立园区推动贸易,还并肩进行技术攻关。这种各取所长的合作,成了发展中国家在能源领域合作的榜样。从过去一起交流水能开发技术,到现在太阳能、氢能、智能电网,新能源合作全面开花。中国和东盟的清洁能源合作正在共同探索一条既能发展经济又能减碳的新路子,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为了这一共同目标,双方都积极行动了起来,从政府、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纷纷携手,共同努力。在政府层面,中国﹣东盟形成了一系列清洁能源合作机制,如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等,也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多变的合作协定。在东盟国家内部,就清洁能源也进行了诸多交流与合作。

在马来西亚实地调研期间,我们有幸在双威大学参加了东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会议期间各国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国际组织主任等对东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进行了友好的沟通与交流。我们也惊喜地发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经验为东盟诸国提供了借鉴,中资企业及社会组织也在着力提供切实支持。在企业层面,双边合作频繁且密切:在马来西亚调研期间,我们前往杰斯特公司﹣-﹣家生产可持续铅酸电池的中国企业﹣﹣进行了采访,杰斯特公司90%以上的员工为马来西亚公民,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为本地带来了新的技术,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在非政府组织方面,东盟各国华人社团、民间组织等在人才交流、信息共享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马中友好协会定期组织马来族青年前往中国参访学习,不仅促进了中马民间的友好往来,更为未来的中马合作奠定了良好的青年人才基础;同样地,印尼华裔总会也为便利中印尼青年双边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与支持。

东盟国家正加速推进着清洁能源转型,印尼和马来西亚是东盟的"绩优生",但两国在能源转型中也并不是没有挑战。在两国的半个月时间内,我们发现路上跑的几乎都是燃油车,鲜少见到新能源车的身影。事实上,两国虽然均已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但化石燃料低廉的价格与对其长期的依赖,使得能源转型之路任重而道远。政策上,两国政府对于传统能源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补贴政策,对于清洁能源的具体政策落实则显得疲软而乏力。长期的价格补贴也使民众形成了低价优先的能源观念,清洁能源较高的价格使得民众更加望而却步。同时,在传统能源的长期市场挤压下,两国清洁能源的配套基础设施也较为匮乏,远不及加油站、加气站等传统能源基础设施的高覆盖率。这样看来,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东盟各个国家的政策不一样,各自的利益诉求也有差别,这让东南亚地区在推进能源转型时遇到了不少困境。

"碳中和"和能源转型的目标当前,中国与东盟各国该如何共同发力?首先,同住在地球村的中国与东盟命运相连,应加强政策协调,求同存异,一起应对气候和环境挑战;其次,增强全社会的环保和节能意识,通过出台一些惠民政策,比如补贴安装太阳能板、多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让节约能源、减少碳排的观念人心人脑;最后,要加强国家间的技术合作,中国和东盟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联合攻关技术难题,培养本地技术人才,让更多人能从合作中受益。

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命运与共,环境保护和碳中和目标的达成是一场跨国界的接力赛,是一起奔赴更好未来的共同行动。在东南亚雨林和碧海交织的地方,每块太阳能板就像一片向阳的棕榈叶,每股风电都带着赤道的温暖,它们像星星之火慢慢汇聚,最终连成照亮碳中和目标的星火,成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强大力量。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清洁能源大学生创新创业调研团队于2025年1月前往马来西亚和印尼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践调研,本文是调研成果之一。《鹭岛南望》是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团队就马来西亚及东南亚相关国际问题撰写的评论文章专栏。本文是系列评论的第49评。文章仅为作者个人观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