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国际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维度,感悟传统智慧与当代发展的交融共生,进一步体悟“创新驱动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内涵,2025年7月2日,由厦门大学学生工作部主办、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承办的国际学生感知中国实践活动圆满举行。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土库曼斯坦等国的14名本硕留学生代表深入泉州晋江,在探访晋江经验发源地中触摸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密码,于非遗技艺传承里感受中华文明的当代脉动,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之旅。
01
走进晋江经验馆,触摸改革发展脉搏
第一站,师生们来到了晋江经验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生动缩影,晋江经验馆向国际学子徐徐展开了一幅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壮阔画卷。展馆内,全息投影技术复现了晋江从“高产穷县”到“全国十强”的蜕变历程,安踏、恒安等本土企业的创业故事通过互动沙盘生动呈现,让留学生直观感受“咬住实体经济不放松”的坚守与“爱拼才会赢”的闽南精神。在“数字晋江”体验区,中老铁路沿线产业带的实时数据与泉州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动态图景交相辉映,诠释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县域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创新实践。
在讲解员的介绍下,留学生们或俯身细看玻璃展柜中1984年晋江县第一份合资企业营业执照的复刻件,或举起手机拍摄“晋江品牌墙”上闪烁的特步、盼盼等企业标识,或在投影光影中比划着古今商路的重叠轨迹。
02
走五店市非遗传统街区,感受千年古韵
第二站,师生一行来到了五店市非遗传统街区,探访闽南文化活态传承的鲜活样本。踏入五店市,如同推开一扇穿越时空的朱漆大门。作为闽南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的活态博物馆,这片占地126亩的历史街区,以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红砖古厝建筑群为载体,保存着宗祠、寺庙、民居等132栋传统建筑,其中81栋为历史风貌建筑,11栋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堪称“闽南建筑大观园”。街区布局遵循“三街十二巷”的古制,青石板路蜿蜒于燕尾脊与马鞍墙之间。蔡氏宗祠的雕花石堵、庄氏家庙的鎏金木雕、朝北大厝的出砖入石工艺,无不展现着闽南建筑“宫殿式”民居的精粹。这里既是闽台缘的见证地——现存多座迁台古厝原貌,也是华侨文化的活标本,东南亚风格洋楼与传统红砖厝并立,诉说着下南洋的传奇。
走进街巷深处,国际学生们品尝了如姜母鸭、海蛎煎等具有闽南风味的美食;随着南音洞箫的悠扬旋律,学生们欣赏了《小沙弥下山》、《大名府》等非遗木偶戏;茶香氤氲,留学生们学着用拇指食指扣住茶杯,在武夷岩茶的芳香中品味着闽南人“茶米为伴”的生活哲学。另外,同学们还体验了闽南特色的“博饼”活动,感受着这项国家级非遗中跃动的千年文脉。
03
走进安踏总部博物馆,开启从奥运战袍到未来科技的创新之旅
最后一站,师生们集体来到了安踏总部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仿佛走进一部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编年史。这座以“永不止步”为核心理念的展馆,不仅记录了中国最大体育用品集团从作坊到全球巨头的蜕变历程,更通过科技与文化的交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民族品牌的创新基因与奥运情怀。
展厅入口处,1991年陈埭镇第一家制鞋作坊的复原场景与全球研发中心的数字沙盘形成时空对话,见证了企业从代工小厂到奥运合作伙伴的蜕变。玻璃柜中,武大靖平昌冬奥会“冰上鲨鱼皮”战袍等里程碑展品,以针脚细密的工艺与科技面料诉说着“永不止步”的品牌基因。当国际学生们驻足于“中国奥运龙服”展区,历届奥运中国代表团入场服在虚实间流转,衣料摩擦的窸窣声与现场解说交织,恍若置身奥运颁奖台。从奥运赛场到街头巷尾,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这里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同一个故事:中国品牌,正以“永不止步”的姿态,奔向全球体育产业的巅峰。
闽海扬帆,匠心承脉,在晋江经验馆、非遗街区与安踏博物馆的探访之旅中,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传承与创新共鸣的泉州画卷徐徐铺展。国际青年们从“爱拼才会赢”的实干精神中读懂中国县域经济腾飞的密码,在掌中木偶的丝线起落间触摸闽南文化的温度,于智能织造的机械韵律里见证中国制造的蝶变。当安踏博物馆穹顶的“数字星河”与非遗街区的南音洞箫共鸣成章,这群跨越山海的新生代文化使者,必将以晋江人的“敢为天下先”为帆,以海丝之路的“包容并蓄”为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浪潮中,架起文明互鉴的“泉州桥”,织就美美与共的“中国锦”。
文/刘政
图/刘政
地址:厦门大学南安楼 邮编:361005 电话:0592-2186414 传真:0592-2186414 Email:nanyang@xmu.edu.cn Copyright ©2020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