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助力学生明确专业方向,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的热情,本学期学院“切问·近思”国关南洋师生沙龙继续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展开,聚焦课程内容,紧密关注专业发展。
1 聚焦专业:何为国关?国关何为?
本场沙龙邀请到王昭晖老师主讲,邱旺土、冯立军、赵海立、张旭东、衣远、石玉凝等多位老师与谈。

王昭晖老师围绕“何为国关”、“为何国关”与“国关何为”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地引导同学们重新认识国际关系这一专业。他指出,“何为国关”,需从广义世界政治的角度加以理解。国际关系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不仅涵盖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区域国别研究等多个领域,还要求学生具备宏观视野与批判思维。

谈及“为何国关”,王昭晖老师强调国际关系看似遥远,实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汇率变动对个人消费的影响,还是国际局势对国内政策的牵引,国际关系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所处的世界。他鼓励同学们将对专业的学习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回答“国关何为”这一问题时,王昭晖老师分享了国际关系学习的基本体系。他指出,国关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习需要系统地掌握各类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法,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和思维的开放性。
师生问答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现场交流深入坦诚。有同学提出基础英语课程的难度较大,如何适应学习节奏的问题。对此,王昭晖老师建议大家提前旁听课程、提高学习标准,以“法乎其上,得乎其中”的态度主动迎接挑战。他鼓励同学们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以更好地适应专业要求。

另一位同学则提问: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日益重要角色,作为中国的国际关系学者该如何突破西方理论话语体系的束缚?为何做东南亚研究还需赴西方深造?王昭晖老师坦言,建立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漫长过程,关键在于确立自己的理论视角,从而对既有西方理论进行再诠释。他也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经历,从个人角度说明研究方向的转变,并指出学术路径往往不是直线发展的,每一步都可能成为塑造研究者视野的重要节点。

衣远老师也在发言中补充表示,大一大类招生与大二专业课程并行,确实会让部分同学感受到学业压力。但他指出,高标准才能带来高成长,即使过程辛苦,收获也将更加丰厚。同时,学院和老师也会根据学生的个性与基础进行因材施教的指导,帮助大家在各自的节奏中稳步前行。


本次沙龙不仅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更在思想层面激发了大家对专业学习的反思与热情。正如沙龙主题所言——“何为国关,国关何为”,面对这个时代的复杂变局,国际关系学人肩负着观察世界、解释世界、影响世界的重要使命。
2 关注发展: 打开国关:我们的选择、收获与未来
本次沙龙邀请学院团委书记肖丽玮、2021级、2023级本科生代表进行分享,学院党委副书记何丽苹、教学秘书朱鸿婕参与。

肖丽玮老师围绕本科毕业生升学与就业情况展开介绍,她梳理了学院国内保研、考研及境外升学整体情况,强调保研需长期积累,考研应是学术追求而非逃避就业。就业板块中,肖老师用数据说明毕业生去向,还推荐了实习信息获取渠道。最后,她鼓励同学们主动向老师、学长学姐请教,并寄语:“没有‘最好的路’,只有‘越走越好的路’,关键是先迈出第一步。”


在学长学姐升学和学习经验分享环节,多位同学带来精彩分享。2021级刘浩讲述国际关系专业探索历程,建议将兴趣融入学习,还鼓励跨专业、跨学院听课,发挥学科跨学科优势;2021级白雪灏分享了在专业分流时选择国际关系的原因,是兴趣爱好和专业前景让她选择留在国际关系学院进行学习。关于专业学习,她强调要敢于向老师提问,学习量化分析知识,全面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2023级李安琪同学分享学习社团与实践经验,提议组建学习小组互助,并鼓励把握大创、实习等实践机会。2023级刘永烨则分享了他在国际关系学院的学习体会。在国际关系学院,良好的师生关系、友爱的同学互动为他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023级王诣涵则分享她从公共事务学院分流来到国际关系学院的经历,并着重推荐学院大创项目提供的东南亚实地调研活动,这是落实知行合一的宝贵机会。

两场师生沙龙不仅是经验与知识的交融,更是一次师生间成长感悟的共鸣碰撞。学长学姐的倾囊相授、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为同学们的学习与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助力大家拓宽视野、明晰未来方向。
两场聚焦国际政治专业的师生沙龙,不仅有思维的交融,更有师生成长感悟的激情碰撞。学长学姐慷慨分享,老师们精心指导,助力激发低年级学生对国际政治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对未来职业的憧憬,增强个人发展规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图文/韦宁珂 潘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