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副教授 >> 正文
王付兵
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华侨华人研究、新马历史与现状、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
学科专长:新马华人史研究、新马历史与现状研究、福建海外新移民研究
办公室:南安楼304(1)
E-mail:wfubing@xmu.edu.cn

教育背景

1991年8月至1995年7月在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历史学学士学位;

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专业为中外关系史,导师庄国土教授,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侨汇与捐赠在晋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004年9月—2011年6月,在南洋研究院攻读在职历史学博士学位,专业为专门史,导师庄国土教授,博士论文题目为《19世纪至20世纪初马来亚华人的方言群分布和职业结构》

工作经历

1998年8月至2000年11月,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工作,任研究实习员兼研究生秘书(至2003年10月);

2000年12月至2012年7月,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工作,任助理研究员(讲师、助理教授);

2012年8月至今任副教授。

国内外学术经历

1997-1998年,多次参与庄国土教授主持的《晋江侨乡社会经济发展调查》课题组织的晋江侨乡田野调查;

1999年7月,参与施雪琴副教授主持的《华人与福建侨乡关系的社会学研究》课题组织的福清侨乡田野调查;

2000年11月,赴台湾东海大学参加通识教育中心举办的《第四届台湾历史与文化研讨会》;

2002年至2007年,多次参与庄国土教授主持的《福建侨乡社会经济发展》、郭玉聪副教授主持的《新移民与侨乡的互动》等课题组织的福建侨乡福州、明溪、晋江等地的田野调查;

2004年7月至2004年8月,应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邀请,赴马来西亚学术访问。

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应马来西亚雪隆华校董事联合会邀请赴马来西亚学术访问。

2007年7月至2007年8月,应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邀请,赴新加坡学术访问。

2012年7月至2012年8月,应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邀请,赴马来西亚学术访问。

2011年7月至至今,多次组织研究生、本科生赴福建主要侨乡开展田野调查。

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访问学者。

2023年8月至2023年9月,应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霹雳州育才华文独立中学邀请,带领本院本科生大创队( “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 )、硕士生赴马来西亚搜集新马华人历史资料和对老一代华人口述访谈。

2025年1月至2025年1月,应老挝国立大学社会科学院邀请,赴老挝学术访问。

教学课程

(1)《东南亚华侨华人》(硕士生必修课);

(2)《东南亚区域与国别史》(新马历史部分)(硕士生必修课);

(3)《东南亚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本科生选修课);

(4)《陈嘉庚精神与华侨华人史》(通识教育课;给全校获厦门市“陈嘉庚教育基金”资助学生开设),该门课程于2022年先后被列入厦门大学、福建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项目。

科研项目

《晓澳镇华侨华侨华人志》(连江县晓澳镇侨联委托项目)

科研成果

专著:

1.《马来亚华人的方言群分布和职业结构:1800-1911》,云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

2.参与编写《华侨华人百科全书·著作学术卷》(周南京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3.《福建侨乡的社会变迁》(合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研究报告:

1.《福建新老侨乡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和郭玉聪教授合作),2011-2013年度中国侨联课题研究报告,字数:10万;

2.《福建新移民类别、方式、渠道、特点分析》,2013-2015年度中国侨联课题研究报告,字数5万。

3.《20世纪(1912-1978)新马闽籍华人社会结构》,2015-2017福建省侨办《福建华侨史》项目委重点项目研究报告。

4.《马来西亚的华族政策》,2017-2019年度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课题报告,字数3万。

5、《连江新移民问题研究》,2020-2022年度中国侨联课题研究报告,字数7万。

论文:

1.《王景弘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第七届“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专题论坛“郑和与丝路海运论坛暨郑和航海高质量学术成果分享会”会议论文,2025年9月9日。

2.《陈嘉庚与私立时代的厦门大学》(第一作者),载《福建文史》,2024年第6期。

3.《马来亚闽南籍华人橡胶业研究》,载万明、冯立军主编:《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的进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

4.《19世纪及20世纪初马来亚潮州人的职业结构》,载林伦伦、陈景熙主编:《汕头开埠与华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5.《新马闽籍华人的方言群分布(1912-1978)》,载《八桂侨刊》2019年第4期。

6.《福州沿海地区新移民问题初探》,载《闽江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该文被福州市社科网、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两家网站全文转载。

7.《改革开放以来侨乡晋江的社会变迁》,载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编:《中国侨乡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

8.《清代侨汇之数额估计及社会影响》,载《世界民族》2008年第3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近代史》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

9.《印尼苏加诺政府的华侨、华人政策及其影响》,载《世界民族》2006年第1期。

10.《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华侨华人》,载《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文集》(林晓东、巫秋玉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

11.《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向马来西亚的迁移》,载《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第4期。

12.《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与港澳同胞对福建的捐赠》,载《新视野——华侨华人与福建》(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编),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

13.《民族学视野中的东南亚》,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4.《1979年以来的闽台贸易》,载《台湾历史与文化(七)》(古鸿廷、黄书林合编),台北稻香出版社,2003年。

15.《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演变》,载《21世纪初的东南亚社会与经济》(郭梁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改革开放以来的福建侨汇》,载《八桂侨刊》2002年第4期;

17.《福建新移民问题初探》,载《南洋问题研究》2002年第4期;

18.《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认同的变化》,载《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第4期;该文被韩国仁川大学校中国学术院宋承锡教授全文翻译为韩文在2014年11月出版。

19.《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对福清的捐赠及其作用》,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20.《郑和下西洋在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的地位与作用》,载《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3期。

21.《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泰国华人的影响》,载《东南亚研究》1999年第1期;

22.《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与港澳同胞对晋江的捐赠》,载《南洋问题研究》1999年第1期。

23.《19世纪至20世纪初马来亚华人方言群分布和职业结构之研究史概览》,载廖文辉等合编:《马新学术史概览》,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2011年。

获奖情况

(1)2025年7月被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评为厦门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2)2023年4月被评为厦门大学2022年代德贞社会课堂基金优秀指导教师。

(3)2023年4月获厦门大学设立的“中国工商银行奖教金”(教学类)。

(4)2021年12月9日获厦门大学2021年“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5)2016年被厦门大学党委评为2014-2016年“优秀共产党员”。

(6)2015年被福建省教育厅工作委员会等部门评为福建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带队教师。

(7)2012、2013年、2014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厦门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带队教师。

(8)参与庄国土教授主持的国务院侨办课题《海峡两岸侨务工作比较研究》,2006年获国务院侨办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9)2005年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三成果完成人),成果名称:《通过田野调查推进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创新工程》;

(10)2004年厦门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三成果完成人),成果名称:《通过田野调查推进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创新工程》;

(11)1999年,在抗御9914号台风、抢险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被厦门大学党委、厦门大学评为先进个人。

Top